前言 :如果把还原论和整体论(系统论)投射到更广阔的管理领域中,也正好对应着西方管理理论界的两大流派,一派被称为“大众管理派”,一派被称为“精英管理派”。大众管理派以还原论为思想基础,创始人就是德鲁克,而精英派则以系统论为思想基础,创始人是郝博特.西蒙(司马贺)。大家更为熟悉德鲁克,但是郝博特.西蒙可能是历史上最博学的经济学家,他是目前唯一同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和图灵奖,以及心理学领域最高奖“心理学杰出贡献奖”的人。西蒙也被称作人工智能之父,有九个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横跨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位妥妥的智商,情商,财商,数商四商合一的高人。大众派代表人物还有一位比较知名的是加拿大管理学家明茨伯格(代表作《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而《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系统之美》的作者德内拉.梅多斯,《七次转型》的作者罗伯特 A 伯格曼,以及获得诺贝尔奖的行为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理查德.塞勒等则都是精英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管理思想有着相同的假设前提和底层逻辑。精英派里精英荟萃,但是被大众所熟知的却是管理理论界的少数派–大众派,下面我们来通过一个图表来对比这两个流派的思想主张。

表 大众管理派 VS. 精英管理派
我们从这两个门派创始人和代表人物的背景就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为何有这样的认知差异。大众派创始人德鲁克更加关注“人“的管理,对知识个体价值的尊重,以及对群众智慧和成就感的充分激发,与时代的发展趋势十分契合,将世界从压抑人性的泰勒制中解放了出来。但是个体智慧或者其组合从理性角度是无法解决复杂问题,三个臭皮匠其实是合不成一个诸葛亮的,特别是当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复杂。近几年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又把管理从人性世界带回到了科学世界,但不再是泰勒制时代的科学管理,科学不不仅仅是替代手脚,而是发展到了替代大脑。在万物皆可数字化的时代,否认数学在管理中的价值是一个重大的缺陷。
我们尊重德鲁克以人为本,实践为辅的管理主张,好比中国古代先贤们的各种学说,各有千秋,但是中国管理理论界和企业界独尊德鲁克的这种风尚却是一种群体偏见,知识分子也逃脱不了群体效应的魔咒。笔者甚至认为这也是管理理论界对企业界的一种刻意的迎合,因为企业家也正好希望人人都自我管理,自我修炼,人人都有企业家精神,而管理界也告诉企业家正好有这样一个良方能让你梦想成真—德鲁克理论。但是郝博特.西蒙代表的精英派却告诉你,“人不是理性的,偏见是人与生俱来的缺陷(丹尼尔.卡尼曼《思考的快与慢》)”,“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吗?》郝博特.西蒙)”,也就是说无论如何修炼,永远无法完全克服人性的弱点。在现实业务中我们也已经感受到,管理领域的技能发展已经接近饱和,提升空间已经极小,Chatgpt的出现,让我们看到科学领域却存在着巨大的空间。所以,赫伯特.西蒙为代表的精英派或者说科学派没有受到中国管理界的重视是一种深深的遗憾。中国是赫伯特.西蒙去过次数最多的外国,曾任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和中科院管理学院的名誉教授,与中国学术界展开众多合作研究,70多岁开始学中文并成为首届中科院外籍院士,但是他和中国情深缘浅。独立之思想,批判之精神在今天依然是稀缺品,无论在哪个阶层。不过,这也恰恰暴露了我们骨子里对“数字”是不敏感的,尽管“数字化”喊声震天。所以,首先要优化的不是具体算法,而是要从管理理念上进行自我的变革,要首先认同科学管理的价值。精英派创始人赫伯特.西蒙的高光时刻已经到来,因为我们必须进入数字时代。
我们为何要和大家分享似乎和供应链管理没有特别关系的西方管理理论派系呢?其实看着没有关系,但是从底层逻辑而言产销协同的管理方法论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供应链“和”大众派“的底层逻辑都是还原论,他们更加相信自下而上的力量,而”供应链管理“和”精英派“的底层逻辑则都是基于整体论(系统论),他们都更加相信自上而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