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文我们将探讨供应链管理的顶层设计之二—供应链管理的模式设计。供应链管理模式设计的精准表述应该是计划编制逻辑的设计和组合,不同编制逻辑的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于不同的管理逻辑组合就可以贴上不同的标签,比如效率型,敏捷型等,但是这些概要性的标签只是一个分类标签,根本不足以完全表达“千场千链”下的差异化特性。
不同编制逻辑的组合形成了模式
我们把编制逻辑分为了三大类,对应不同的计划业务,分别为叠加制(需求计划),权衡制(资源布局和资源配置计划)和驱动制(资源使用计划或者说执行计划)。下面我们按计划业务对编制逻辑再做深入分解,因为每种编制逻辑类别下都有不同的子项,而这些子项的相互组合就形成了无数种供应链管理模式。好比你要从A到B,这个过程中有N种方式,尽管都可以帮助你从A到B,但是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包括时间的不同,成本的不同,可靠性,反应性的不同等等。
驱动制
尽管驱动制这种说法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是驱动制是大家最熟悉的编制逻辑。更加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就是推式和拉式。下面我们来对驱动制覆盖下的执行类计划的编制逻辑做细分。
①生产计划的编制逻辑
成品或半成品生产计划的关键驱动逻辑包括MTO(按销售订单生产),MTS(按成品库存生产),MTF(按预测生产),或者采取多种模式组合,部分产品MTO,部分MTS,或者半成品MTS, 产成品MTO等等。
②采购计划的编制逻辑
原料采购计划驱动逻辑也可以多样性,PTO(基于销售订单采购),PTF(基于销售预测采购),PTS(基于原料库存采购),还是基于MRP(基于成品的生产需求和BOM直接驱动物料需求)驱动,当然还可以规划哪些物料采取季节性采购或战略性采购等。
③补货计划的驱动逻辑
有些企业除了常规生产,采购外,还有分仓网络,他们还要考虑产品生产出来后往哪里发,以及相互如何调拨等问题。是采取自下而上要货模式,还是自上而下主动补货模式,还是上下结合以要货为主,还是上下结合以补货为主等等。
叠加制
①需求计划的编制逻辑
需求计划是供应链计划的源头,作为源头,它本身的编制逻辑必然不会是驱动制,而是叠加制。我们经常提到基准预测,促销预测,新品预测等,而最终预测就是各项预测的相加,当然不一定是正相加,也可能是负相加,比如公司同类产品之间的相互蚕食。所以,需求计划的编制逻辑是叠加。但是从预测编制选择的路径或模式而言,一般分为自上而下预测(Top Down Forecasting),自下而上预测(Bottom Up Forecasting),目标分解法(Political Forecasting),或者上下结合模式协同预测(Collaborative Forecasting)。
权衡制(主计划的编制逻辑)
供应链管理的精髓就是体现在权衡制(Trade Off),而不是驱动制(推拉模式)。集成供应链计划管理的本质就是在多方的博弈之下找到全局最优解,但是这个博弈的平衡不是在短期执行计划(资源使用计划),而是体现在中长期的资源布局计划,特别是中期的资源配置计划上。这两个计划从理论上完全应该采用权衡制来编制,但是各种原因下,大部分企业都完全没有这个意识,或者受限于技术而难以落地。因为真正的权衡制下只有一种编制路径,就是运筹优化技术下的全局寻优。相比其他编制逻辑,权衡制更像是一种科学,而非管理理论,因为只有唯一选项。
其他编制逻辑
我们归纳了上述三种编制逻辑,其实从实操层面这是不够严谨的,只是为了让大家聚焦重点。在实际业务中,除了上述三种核心计划的编制逻辑外,我们还有一些业务需要做选择。
①安全库存的设置逻辑
先不考虑到底要设置多少安全库存,而是首先考虑是否要设置,在哪里设置的问题。比如,在成品层级设置还是物料层级设置,还是两边都设置,成品层级是放在总仓还是分仓,还是两边都有,甚至半成品是否也要设置安全库存。即使需要安全库存,哪些产品需要,还是哪些原料需要,还是全部需要,首先要回答是否而不是多少的问题。
②客户订单的上单逻辑
客户订单的上单逻辑对计划也影响巨大,比如,是看库存上单,还是盲上单(不看库存上单),对于交付率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又需要考虑如何平衡客户真实需求被操纵的风险。
③产品制还是项目制的选择
最复杂的是销售项目型,产品定制化的企业,你还要考虑项目号如何贯穿整个运营过程。是全部按项目制运营,还是前端(生产)项目制后端(采购)产品制,还是按产品不同,选择不同的模式。不同选择对运营效率的影响是巨大的。
计划模式组合变量形成千场千链
上述每种编制逻辑都是企业可能的选择,如果我们把它们做一个粗略的排列组合,你就会发现其组合数量远远超过了1000多种,这还不包括后面要展开的策略设计,而每种组合都是各业务模块相互链动的场景之一。所以,千场千链不是一个虚词,而是一个谦词,如下图,按粗略的分类就已经达到3000多种,如果略微细化,实际的可能性超过1万种,这也是供应链计划管理复杂性的具体体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