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从数目化管理开始谈起
历史学家黄仁宇博士在《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中有一个观点,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其中一个关键要素就是数目化管理,因为资本主义的关系复杂程度远高于封建主义,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管理手段,那么发展带来的未必是进步,也可能是失控。从企业角度,快速发展的同时,复杂度进一步扩大,对于管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同时,管理科学也在进步,从科学管理、指标管理、S&OP到IBP,本质上都是在寻找一个复杂体系下的高效管理模式。
可视化的唯一目的就是管理有效性黄仁宇博士说的是数目化管理,而不是数目化,是因为量化统计从结绳记事就已经出现,而使用数目化进行管理,例如我们现在最常见的GDP发展指标,则是一个近现代的革命性突破。从这个角度,我们常说的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等,只是一个技术方法,只有与管理相结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它要服务于我们企业的现状,服务于发展过程中日渐庞大的组织,繁杂的流程,复杂的体系,使得管理始终保持有效。语言、书写、数字化统计、再到可视化呈现,其实都是一种交流效率的提升,在更短时间内完成一个组织有效信息的传递。前三者的每一次出现,都带来一个组织更大的管理边界,能完成更加复杂的配合,而可视化目前却只是一个装饰品,被认为是锦上添花的宣传手段,核心就是可视化没有真正意义上与管理模式相互结合,没有实现管理的延伸,没有服务于管理有效性的提升。
可视化如何服务于管理有效性
指标统计时代:
最早的可视化形态,我们常常称之为仪表板,全面快速监控企业的运作状态。这个阶段,其实也是德鲁克目标管理最为流行的时期。可视化的指标监控是绩效管理的延伸,也是为了维持绩效管理有效性的关键方法。这个时期的可视化,就是要解决目标管理在一定规模下无法有效传递的问题,而所谓的统计标准和信息及时等,都是服务于这一个大目标下的手段。
产销协同时代: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多约束和高复杂度使得各个职能在各自的指标方向上的做出的努力,从企业整体上来看等同于相互抵消,我们发现单纯的指标牵引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产销矛盾,也不能推动公司的整体性发展。所以有了S&OP产销协同,我们不仅需要知道采购是否努力,我们还需要知道采购和生产是否配合得好。可视化在这个阶段,更多就要从过程管理出发,从职能之间的协同性出发,去考虑职能之间作为一个群体的配合度情况。我们通常称这种可视化模式是过程监控或者协同监控。
乌卡时代:
当一切都在变化,企业需要适应这种变化,并寻找机会规避风险。也就是说,复杂度进一步提升,从内部复杂度进一步提升到内外复杂度,供应商因素、客户因素、政策因素,不仅要从规划层级考量,也要从执行层级考量。这个阶段的可视化,不再只是事后评估,而是要转化为执行支持。这就是执行协同可视化,根据最新的变化结合企业战略给出最佳的执行方案建议。
以一个采购员的视角来看这几个可视化的差别:
1)指标驱动:事后评估。采购成本等指标达成情况,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2)协同监控:事中评估。低维度,跨职级,一个订单,采购和生产是否配合好,及时补救;3)执行协同:事前支持。根据最新的变动信息,采购不合格,客户催单,生产改单等情况,决策采购需要优先催哪一张单才能最高效,哪一些单催过来,除了占库存毫无意义,甚至需要延迟到货。
可视化误区1:可视化有实施前提
我们从这个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可视化,更多取决于公司的管理瓶颈、管理要求、管理对象的复杂化程度。换个说法,企业做不做可视化,做到什么程度,不取决于数据管理水平等因素,而是生产力发展的阶段,复杂度到了某个阶段,行要上,不行也要创造条件上。
经常有客户说,公司的数据管理混乱,不具备可视化的实施前提。假设可视化定位是一个增益项,为了好一点,清晰一点而去做,那么确实是有实施前提的。实际上,可视化和前文的数目化管理是一样的类型,是企业在面对复杂世界的信息交互模式进化。这就是一个生存必需品。必需品是没有前提条件的,只有全力以赴。
我们做过不同公司的可视化项目,数据标准化程度、系统完善性、信息可获得性等,其实都不是可视化能不能做的决定性因素,管理层有多大毅力决心,才是决定性因素。
可视化误区2:可视化是自下而上
可视化不是服务于管理层,而是服务于管理层意志的延伸,作用于执行层。可视化被认为是管理层了解企业的渠道,或者执行层提升自身获取信息的效率,都是一种弱化。从信息交互角度,可视化来源于管理层,但是服务于执行层,所以可视化天然就应该是自上而下的,它是为了解决整体管理问题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解决局部效率问题,只是可视化很容易做成自下而上。
我们曾经做过一家企业的可视化咨询二期,该企业一期是业务发起IT执行,每个职能提交可视化需求,然后IT负责实施。后果可想而知,一个臃肿且庞大的体系,没有明确的实施目标,因为发起者并没有认识到可视化的本源目的。
尾记
可视化有趣的地方在于,参与的门槛很低,实施的门槛很高。从一个设计者的思路,加一个切片器,换个颜色,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提意见,且言之凿凿。可视化又是一个实施门槛很高的体系,因为信息传递的效率提升,是一个革命性的东西,需要了解企业发展诉求和管理模式,又需要了解员工执行思路。面对成千上万名员工稀缺的注意力,如何通过可视化的页面,推动对方做出符合管理层要求的动作行为,这个一个永恒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