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说一下供应链管理与产销协同的关系,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手段,一种崇尚实现整合优化的管理思想,而防火型产销协同则是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那防火型产销协同与我们日常的产销协同有区别吗?应该讲目前大部分企业的产销协同停留在解决问题层面,比如缺货了客户间如何分货,货多了如何向渠道压货,料缺了如何向供应商催货,出现慢动,如何追着销售处理,需求变动了,如何快速紧急插单。所以,很多供应链专家集中地指导大家,如何分货,压货,催货,插单,出现“催货是一门学问”,“应对插单的十大策略”等檄文。
而我们现在说的产销协同是讲如何避免缺货,分货,压货,催货,催单等,而不是发生了之后如何处理。境界完全不同,一个是如何高效救火,一个是如何提前防火。今天我们说的是防火型的产销协同。
一、防火型产销协同实现的三大认知假设
1. 希望有更高的产出比和管理效益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这个追求,有些行业本来利润就很高。有些企业处于生存阶段,扩大市场是当前要务,任何规则都是约束。有的企业所有者就是认为销售增长解决所有问题,就算涨不上去,他也是坚持不懈地从营销层面找解决方案,这种企业家都是销售出生,历史的成功又给了其无穷的勇气和自信。
2. 认可多方利益相关者直接博弈无法得到最优解,需要一个第三方进行整合优化
这个也不是很多企业家可以接受的,之前就是产品,营销和运营直接协同到今天,并且企业已经做得很成功了,如果数十年经验仍然无法很好协同,你来个第三方如何保证做得比原来更好,反而徒增一个环节,多了一份管理成本。这种企业永远不会有一个以全局利益长期利益为导向的供应链组织。
3. 认可整合优化需要自上而下为主导,而不是自下而上驱动
这又是一个认知挑战,应该让听见炮火的人指挥炮火,所以渠道库存,客户订单,预测,渠道政策,业务员激励案等都由省分公司来自行管理和决策。区域或者总部都是支持职能,提供方法论以及进行监督考核。认为业绩指标下放,管理责任也下放。所以,这种管理理念下,也不需要去“协同”,终端销售为王,当地工厂配合即可,基于分公司领导的个人风格,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平衡。最优解永远不会出现在局部优化中。
所以,只有当企业管理者认同了上述的管理假设下,防火型产销协同才有推动的可能性。
二、防火型产销协同实现过程中的死穴
1. 业绩就是尊严 – 前端营销和后端运营缺失基本的尊重平等—文化问题
只有承担业绩指标的人才有尊严,这是一些公司的所谓狼性文化。这直接导致了产销之间完全是一种服从关系,在平等和尊重缺失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有“协同”的,所以产销服从是很多企业的现状,但还非要天天空谈“协同”
2. 无建设性对话模式—公司等级森严,下级需要服从上级—文化问题
很多公司的会议都是汇报和指示型,下级汇报,上级指示,中间无沟通碰撞过程。看上去所谓的执行力强,其实执行早已变形,并且瞒而不报。这类公司往往管理粗放,只重结果,执行过程的空间实在太大了。日久天长谁要去打开这个执行的黑盒子时,大家就坚决不能执行了。这种沟通文化下也是无“协同”可言。
3. 暴露问题者死—上级好大喜功,下级报喜不报忧–文化问题
这是管理层的行为问题,预防性产销的本质就是提前暴露问题。所有企业家都很优秀,他们从理性上不会不知道如何对待问题,但是他们在行为上就过于感性,见问题就打。不管员工说自己问题还是别人问题,似乎是追求完美,其实是掩耳盗铃。所谓的欺上其实是“上”的问题。这种文化直接扼杀了“防火型产销协同”。
4. 不是规则导向而是行政指令导向—也是高层行为示范—文化问题
这一般发生在民营企业,朝令夕改,开会随意,导致规则都难以履行,不停自我颠覆,会议也无法有效执行,整个公司管理非常灵活,如果管理层英明果断,结果非常好。如果决策失误,则一切陷于混乱,下面也不作为,因为作为无效。而“协同”最重要的就是规则意识。缺失规则下,谁和谁都无法协同,不要说一个强势部门和一个弱势部门。
5. 总经理兼营销总监—完全的销售驱动型企业—组织问题
这类企业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产销协同,因为任何人无法和自己的老板“协同”。从管理而言,和老板之间应该是服从关系。当让总经理去兼职营销总监是,等于活活地将他的大局观,长期视角给剥夺了,逼得他做出更加短期以及部门利益导向的行为。并且由于过于繁忙而忽视了体系化能力的建设和源问题的解决。最终,他成为产销协同的最大“杀手”,因为他有这个能力。
6. 不能缺货—必须100%达成交付—认知问题
这个是产销协同的第二大“杀手”,属于认知范畴的问题。从理性而言,大部分企业家应该都了解概率论,他们的成功本身也是概率的一种体现。但是到了管理上,他们就否定了这个“科学”,不管三七二十一,要求不能“缺货”。员工们也积极配合:不管缺谁的货,经销商还是直营客户,不管经销商还有多少库存,不管是缺业绩还是真缺货,一种解决方案是不惜代价满足,第二种解决方案是直接修改订单来满足—订单的真实性将成为未来所有管理改善难以逾越的障碍,也是逼良为娼的结果。这种现象基本也是民营企业为主,一些外资都很强调订单交付率,并且规定不得过度提升交付率,他们很了解后面的成本是什么,很了解何为有效的客户响应。
7. 自上而下全部考核经销商的进货Sell in –导致压货行为不可避免—考核问题
一旦公司从指标考核上引导这种压货行为时,“产销协同”又变得难以推动,因为谁也不能,也不敢妨碍销售的绩效啊。一切的规则在业绩面前不堪一击,而且成为了销售的一种博弈手段,哪壶不开提哪壶,因为后端供应造成的缺货应对绩效达成负责。聪明的企业早就将一线人员绑定在Sell Out的考核上了。
8. 缺失集成专业的中期需求计划管理体系—只求协同,不管与谁协同—组织问题,也是认知问题
很多供应链专家喜欢说预测永远是不准的,如果准,我们供应链喝茶看报纸了。所以在砖家们的蛊惑下,大家只管后端埋头“协同”,至于与一个多么不靠谱的“需求”在协同就管不了了。因为很多砖家认为需求计划根本就和供应链管理无关,这个先不去展开。要说的重点是,后端不仅要以最低成本“协同”,更需要推动“需求计划”管理体系的建立。预防需要一个提前期。需求计划管理体系缺失,是产销协同中最显性的问题,但是对于一些企业而言这个属于难以逾越的认知问题,他们永远认为协同就是后端交付问题,因为预测永远不会准,99%也是不准。
防火型产销协同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必经之路,是否有捷径可走?当然有一条捷径–靠“人品”,这个大家自求多福。还有一条捷径–靠“数字”。如果上述观点已经对你有所颠覆,那“数字”化产销协同将再次颠覆上述传统型产销协同模式,让企业实现换道超车。何为数字化产销协同?请关注我们后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