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种现象在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很容易理解,但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在公司管理领域也有这个现象。基于我们的调研发现,采购管理内资外资差距在逐渐缩小,销售管理甚至内资强于外资,生产和物流管理在精益制造的引领和推动下差距也不大。但是供应链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公司之间的差别却很大。
在外资公司中,专业全职和独立的供应链计划管理团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在一些内资公司这个却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我们很多内资公司不认为需要成立独立的计划部门,计划人员基本汇报于执行部门,如生产计划向生产经理汇报,原料计划向采购经理汇报,补货计划向物流经理汇报。外资普遍认为执行必须与计划独立,要暴露问题,互相制衡,推动规范。而内资则认为计划执行一体化才能避免扯皮,提高效率。外资公司认为计划体系要层次清晰,复杂而系统化,比如还要在销售与供应计划之间增加需求预测职能,销售与制造的沟通属于非正式渠道。而内资公司在互联网思维推动下,认为要去中间化,甚至鼓励客户直接与生产采购沟通。在不同的理念下,供应链计划管理在不同公司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但是如果说供应链计划管理在不同公司大相径庭的话,那其中的需求预测管理就可谓天壤之别了。
在需求预测方面不作为的公司,没有全职的人员管理需求,而是自下而上逐层提交汇总。分公司做预测的人也是兼职,每月最多花0.5~1天时间沟通编制一下。使用的工具就是EXCEL,也没有信息支撑,拍脑袋为主。总之,一切轻车就简,因为压根没当它是个事情。但是有些公司的做法就让你吓一跳,比如雅诗兰黛,阿迪达斯,华三通讯,联合利华,宝洁,拜尔斯道夫,高露洁,汉高等公司不仅设立了专职的需求预测管理团队,少则数人,多则80多人,还设立了需求预测经理,需求预测总监,在其国外总部甚至有需求预测副总裁的职位。中心通讯,百胜集团,雅诗兰黛,阿迪达斯,欧莱雅,汉高,青岛啤酒,达能公司,李锦记,华为等公司不仅有专职需求预测团队,还投入少则数百万,多则数千万实施一个需求预测管理系统。其中不少公司的需求预测人员至少都是助理经理级别,没有计划员这个级别。这是否就是马太效应在管理中的体现呢?
不知大家是否关注过,哪个类型的公司供应链管理是最强的。在微信圈中大家特别爱谈论“多品种,小批量”类型的公司,因为客观上复杂度高,有技术含量,所以各路专家群策群力献计献策,大家也潜意识认为他们的供应链管理一定是比较强的。其实供应链管理最强的根本不是这类公司,而是我们看似简单的快消公司。最重要的理由只有一个,他们的利润空间小,同质化竞争严重,品牌忠诚度低。无论外资还是内资,快消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上远远走在前面,供应链强必定供应链计划强,供应链计划强,必定需求预测强。我们的快消,特别是外资是供应链管理最强的行业,也是需求预测管理最强的行业。当然其他行业也有一些优秀公司,哪怕利润率还很高,也居安思危,不敢懈怠。比如我们的华为,中兴等等。
我们广大的“多品种,小批量”公司(中国本土制造业的主力军)在经济周期出现转折后,将突然面临所谓的转型升级的挑战,但是因为管理层思维惯性太强,这个转型困难重重。
转载烦请联系 info@demand-driven.cn进行授权
版权所有 赵玲 (Ivy Zhao)
12月份课程链接:
【12月20-22日 | 上海】CDMP需求预测管理规划师认证培训
新课推荐 | 供应计划管理培训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供应链人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