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总是认为短期需求预测比长期需求预测更容易做准,事实是这样吗?对于大部分公司而言短期需求预测最重要和直接的目的是用于指导长交期物料的采购,而所谓的长交期对于大部分公司而言就是2-3个月交期的材料。那什么样的短期需求预测可以准确指导2-3个月交期物料的采购呢?那就是一个在SKU(产品)层面,并且是M-3偏差期的短期需求预测,也就是5月份必须在SKU层面做准对8月份的需求预测。而又多少公司敢于在这个维度和层次上去评估需求预测准确性呢?更多的公司是掩耳盗铃,在总量上,M-1这样的层次去评估需求预测准确性,其实这个是目标达成率,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所以,短期需求预测是非常挑战的,它的准确性是在SKU层面,M-3这样的层次上。如果是有分销中心,并且希望需求预测推动补货执行,则更加痛苦,需求预测准确性的评估维度还要再增加一个分销中心或者周的维度。说到这里,你们还认为短期需求预测好做吗?
其实你的长期需求预测比短期需求预测更容易做准!
那长期需求预测呢?不是要做准在SKU,M-12层次上吗?感觉应该是这样。但首先要问,我们为什么要做中长期预测?最重要最直接的目的是中长期产能规划,未来物料供应风险评估。这个评估需要放在SKU层面吗?显然大部分公司不需要,他们只需要在类别层面做准这个中长期需求预测就可以预判产能风险和供应风险。那这个大类层面的需求预测容易做吗?和SKU层面相比,大类层面上的预测难度要远低于SKU层面,哪怕是在M-12这个期间上。对于一个有经验的需求预测经理,她可能更愿意挑战大类层次,M-12的需求预测,而非SKU层面,M-3的需求预测。所以,短期需求预测不容易做准,长期需求预测倒是有可能更准!
为何很多外资公司要做18个月的需求预测?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外资公司做18个月的需求预测,为何不是12个月或者24个月呢?通过沟通我们了解到背后的原因。一个原因是实时跟进重要的财务指标,比如截至目前可能达成的销售目标,截至目前的年度报废风险,截至目前的慢动库存比例等等,大部分财务指标都是年度指标,所以预测首先必须覆盖一年以上。那为何不是12个月?因为这个预测是公司未来预算的重要支撑,不仅支撑编制年度预算,更需要通过这个预算驱动年度采购计划的编制,产能计划的编制,而这些采购和产能调整必须有3个月到6个月的提前期,甚至更多。所以12月+6月的预测跨度成为这些公司的选择。根本原因是大部分外资公司都认同前3个月到6个月是一个运作期间(制造提前期),这个期间内的计划不应该调整。所以真正的计划期间是3个月或者6个月之后开始。所以有了18个月这样的计划期间。这个期间完全反应了一些优秀公司对计划的深刻理解,未来不是明天,也不是下一个月,看得远,才能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