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而言,操作层次就是预测数据的直接编制层次,沟通层次则是用于与业务部门进行交流的层次,而展现层次则是预测被提交业务部门的最终呈现方式。比如,我们可以在月/产品类别/全国层次上编制了基准预测,人工判断预测或者使用统计模型预测,这个层次叫做操作层次。然后,你需要与销售区域总监进行沟通,这时你是否需要分解到月/产品类别/区域层次上?如果需要还可以分解到SKU/区域层次上。如果你需要和渠道经理进行沟通,是否需要分解到渠道层次上等等,你不能拿着全国数据和区域经理沟通吧。沟通完毕后你需要在他们的层次上进行调整,这个层次就是沟通层次,基于沟通角色的不同而不同。调整完成后,你是否需要将预测下发相关业务部门去驱动业务运作,你能将月/产品类别/全国的预测数据直接给制造部门吗?你起码要分解到月/产品/工厂,如果物流部门也需要你的数据,你就必须按周/产品/DC提供数据,这些层次叫做展现层次。
设计需求预测的操作层次—区域和渠道维度
区域和渠道是另两个重要选择维度。大部分公司不会选择到区域或渠道层次上进行预测,因为数据聚合度越高,处理的工作量也越小,而数据一旦被分配到渠道和区域层次上,则不仅数据离散,工作量也将增加。但是随着电商的风起云涌,现代通路与传统通路的市场特性差异越来越大,一些公司开始为电商设置独立部门,也开始尝试是否需要按不同的渠道去编制预测。这里有几个建议供参考:
渠道间特性差异是否足够显著
不同的渠道是否有专人管理,有可以对口沟通的市场和销售人员
需求预测部门是否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按渠道管理
需求预测的渠道准确性是否对业务影响较大,也就是是否值得按渠道进行精细化管理
另外,我们不建议按DC来作为编制预测的维度,因为数据当中包含内部调拨数据,容易对销售流向的判断产生误导。因此,所有资源投入都要回归一个基本考量点,平衡业务影响度和管理成本。
设计需求预测的沟通层次
需求预测的沟通层次与操作层次的不同,不能完全说设计出来的。操作层次的选择的确涉及一些数学统计学背景,而沟通层次则是一个纯业务视角。与谁沟通就按谁的视角来定义,也就是与业务职能相对应。比如,有些公司希望按渠道去编制预测,但渠道是一个沟通层次吗?取决于是否有对应的渠道经理职能。如果你们公司有产品经理,则与他沟通则需要按产品维度或者其他他熟悉的技术视角,如幼龄段产品,成年段产品等等。如果需求预测经理需要获取其他部门的建议,则必须确定对应的沟通层次,以便建立共同的语言和视角。
设计需求预测的展现层次
在之前发表的《为何需要全职的预测管理团队?》中我们和大家分享了如何建立需求预测管理职能,其中提到需求预测管理中的两个重要职能,责任者和支持者。也就是需求预测是一个独立职能,但是它的工作需要支持者的直接参与,形成一个永久性的虚拟团队,所以这是一个跨部门的流程性职能。现在要告诉大家需求预测管理中还存在一个第三者:需求预测的使用者(Forecasting Consumer)。
使用者有什么特别意义?哪个计划没有使用者?但是需求预测的使用者的影响力还不小!很多客户会问,为何建议我们做6个月预测?为何要分解到周?为何需要按SKU/DC做预测?为何要提供金额预测?这么多为什么不是那个咨询顾问可以回答的,“谁用预测,决定了预测的最终输出形式”。也就是需求预测的使用者决定了需求预测最终的展现层次,期间粒度和期间跨度等。预测不是自娱自乐的,如果很准,但没有业务部门使用,它不产生任何价值,没有一个公司的经营指标里有“预测准确性”,它是一个过程指标。所以,使用者是它的衣食父母。如果就是用于驱动日常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你的确可以只做3个月,并且按SKU/工厂输出即可。如果要用于调整产能资源,那6个月按品类输出即可。如果分销中心需要基于预测制定配送计划,那你要按SKU/DC/周输出,因为DC的出货频率往往是周。如果市场部要使用,那SKU对他们意义不大,他们需要按品类/月/区域。如果财务要使用你的预测,那12个月的预测还真是必不可少,可能也不需要到SKU,但需要按产品线提供收入预测。如果公司未来要扩建生产线和分销中心,那24个月~36个月的长期预测是必须的。所以,接下来我们详细分享一下到底哪些部门需要使用需求预测,需要怎样的需求预测。